原标题:既有“看头”又有“赚头”
【资料图】
6月16日,云南日报刊登文章《麒麟区着力发展庭院经济——既有“看头”又有“赚头”》,报道了麒麟区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结构特点,新业态、新经济已成为城乡群众增收的新亮点。在曲靖市麒麟区,庭院经济成了当前群众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麒麟区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因户制宜、因院制宜,以发挥庭院空间资源潜力为目标,充分尊重农户自主经营主体意愿,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将庭院经济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实现群众稳定增收。
三宝街道探索“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采摘+农户”发展模式,将何旗社区马场居民小组农户房前屋后的樱桃园扩建成1400余亩的采摘园;依托长坡彝族村的生态森林,将农户庭院散养的土鸡繁衍成高原爨鸡养殖示范基地,带动202户脱贫户养殖爨鸡,年产值达580万元;立足白泥坡水库、彝人谷、小海子湿地、南湖山景区等,建设“森林民宿”,大力发展“微旅游”“微度假”等新兴旅游形态,2022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沿江街道大龙社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打造70余家可容纳700余人的宜居宜旅宜商的精品民宿客栈,村民将房屋装修后交由街道农旅投公司统一管理经营,户均每年收入7万元以上。
麒麟区坚持将农户自主经营作为发展庭院经济的出发点,充分调动农户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东山镇深入开展“千元收入不出院”活动,通过优化庭院内部结构布局,改造小禽舍、小棚圈,变散养为集中圈养,发展庭院特色养殖。目前,全镇2.34万户家庭通过养殖畜禽发展庭院经济,占总户数的80%以上,每年养殖鸡20万羽、鸭3000羽、鹅2000羽,成为农户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茨营镇团结村依托庭院式家庭彝族刺绣生产,充分挖掘能工巧匠加以组织、引导、培训,曾经简陋的家庭作坊变身“巧媳妇”合作社。近年来,该合作社创建“巧媳妇+”蚕丝加工、民族特色刺绣、特色农产品、手工编织等品牌,推出灯罩、灯盏花手工茶、草编彩桌等“一村一品”系列,发展了包括丝艺、竹艺、布艺、串珠、钩编、绳艺等10余种手工工艺。
坚持以农户为主体,以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重点,麒麟区积极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让群众不出门就能赚钱。
东山镇拖古村村民张吉花在自家小院中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合作社,2016年以来带动和帮助周边26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掌握刺绣技能,彝绣产品远销省内外,合作社每年收益50余万元,绣娘人均每月创收1500元以上。潇湘街道沙坝村升官屯村民小组延长食用玫瑰产业链,探索“玫瑰+”发展路子,玫瑰醋、鲜花饼、玫瑰花露等特色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年销售额超850万元,村集体创收达16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双增收”的目标,走出一条特色种植、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麒麟区还依托地方特产文化、民风民俗,持续探索挖掘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小作坊、乡村微旅游等庭院经济新模式,变农家“方寸闲地”为“增收宝地”,用庭院经济激活群众致富新“引擎”,让美丽庭院既有“看头”,又有“赚头”,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来源:云报客户端
关键词: